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书法:真正的“黑白无常”之道

已有 1782 次阅读  2016-07-09 15:52   标签中华民族  感悟人生  书法家  方正  情感 
在近四十年的书法学习中,我逐渐知道了书法本是力从地起,落纸方生的“黑白无常之道”。知道了端庄、秀丽、方正、峻峭、对称、平衡、厚重、准确、稳当、妥贴、变化,还有朴实、优雅、含蓄、婉转、自然、轻松、活泼……当然更有骨气、想象和希望。书法里什么都有,写着写着就长大了,写着写着也就老了……

也许您有这样的习惯:头一眼见到某幅书法,即使是在照片上,也感觉到了书写者在书写时的状态。这其实不难,因为中国书法本来就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些内心情感,甚至于师从何处都能在翰墨的运用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武术里一样,毫无玄虚。 所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个真道理。

禅宗达摩曾有个偈子: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玩味他的语意,正可谓切中书坛时弊——不懂装懂的人多了,简单的事就会越来越复杂。 “装”字很要紧: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书法,该靠什么装呢? 
书势自定时代。当今,一个所谓的书法家,提笔不能为文,回家不做学问,不能“撰”,只会“录” ,满纸错字,在我看来,连抄书匠都不配。当然,如果这些人不以书法家自称,不削尖脑袋“市场化”“商品化”者也当致敬。

有什么因,得什么果;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个人也罢,民族也罢,全一样。我们的先人们,追求“名垂青史”,“留取丹心”去装文字,于是我们有了书法;现在的人们正在追求什么?正在拿什么来装书法?鲁迅如果活着,面对书法他应该还会说,“活该”!作为一门古老艺术来说,书法的理论,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高深奥妙的东西,也不是自欺欺人、玄秘难懂的说辞,它是几千年来学书的人从不断的辛勤劳动中摸索总结体验得来的,和做人、学佛、开车、做饭、走钢丝一模一样。只不过,如今变了,因为话语权并不一定属于真正有经验的人,而一定属于会“装”的人,是他们给原本简单的道理,加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保鲜膜。

从古至今,作书的动机和目的很重要,这是很多书法理论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的。其实,只要知道《兰亭序》、《祭侄文稿》、《九成宫》来历的人,就应该有所感悟了。 
文学即人学,书法又何尝不是?
书法和文学是不可分的,他们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从未放弃他们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他们作品呼应着人民的忧乐,深沉地表达着把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

“德有馀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茍极其精,世不之贵。汝书不美,自视不善。”这是方孝孺的话,也算是对“字外求字”的另一种具体解释了,大家可以体会一番。  
《礼记·中庸》里说,“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觉得,牢记良知和责任,识别善恶美丑,是成为一个书家的根本;但更重要的是:人要在是非善恶面前懂得取舍。

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