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不要混淆“传统”与“现代”

已有 876 次阅读  2012-01-03 14:12   标签现代 
 张天翼   文
 
                               不要混淆“传统”与“现代”
 
    现在人们一提京剧,往往说是“传统戏曲”、“国粹”。我认为不准确。对此,我需要说几句。说中国戏曲是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没错——产生于南宋,历经元代、明代、清代等。而京剧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中国京剧史》(北京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艺术研究所合编,1990年出版)认为是在道光至咸丰年间(约1840年至1860年间)。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清末、民初达到成熟阶段(约1880年至1917年间)。这个时期的京剧艺术是传统形态,称为“传统戏曲艺术”无甚疑问。而《中国京剧史》认为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大约在1917年至1937年间。中国的“现代”历史时期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算起的,没有疑问。那么,京剧的就是处在中国的“现代”发展阶段了。现代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还在“鼎盛”着传统表演艺术品种,并使之成为“代表”,即新社会壮大出传统戏曲。这不合逻辑吧。事实上,《中国京剧史》也清楚地论述了五四运动以来对“鼎盛时期”京剧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如京剧界人士民主思想的觉醒状况、外来新文化,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思想与艺术形式对京剧的影响。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一文提倡戏剧的时代精神。程砚秋赴欧洲作艺术考察,提出改革中国戏曲的十九条建议等。尚小云编演时装戏《摩登伽女》采用“苏格兰舞”;程砚秋的程派唱腔运用西洋歌曲发声技巧等;产生了“海派京剧”系统,如周信芳、盖叫天的表演风格有了明显的追求现实主义的倾向,表现新时代的观念和感情。对角色扮装造型的艺术品格也十分讲究现代气息(我从中发见了“扮装艺术”)……。部分京剧剧目的舞台灯光接受话剧的影响,还搞“机关布景”等等,足以说明“鼎盛时期”时期的京剧艺术状态已经大不同与传统戏曲了,已经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现代化”程度,有了质的升华,成为现代性戏曲艺术品种。再把“鼎盛时期”的京剧艺术看作是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了、很陈旧了,该进博物馆了的看法,是不是不恰当呢?
    如果说徐悲鸿、齐白石等让大师的绘画艺术具有现代性,那么“鼎盛时期”的京剧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戏曲形式。从这一角度看“鼎盛时期”的京剧,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就应该是周信芳了。如果还把“鼎盛时期”的京剧看成是纯粹的“传统戏曲”、“国粹”,其主要代表人物才是梅兰芳。
    如此,有人说我“死不改悔”地画京剧,没有意义,画京剧不能表现现代社会……,是说明这类人不懂京剧的现代品格,也不懂我的绘画不是为了描述京剧的传统性“戏出画”,而是作为艺术科研成果的“学科绘画”。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