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几个似真实假的书画故事辨析

已有 1964 次阅读  2012-08-14 11:11   标签北京师范大学  王鹏工笔  中国画 

作者:王鹏

下列几个民间小故事流传开来,外行的、内行的经常用来教育大众,来形容中国书画是多么神奇,细究起来并立不住脚,挺好笑的。

1、传书圣王羲之有一次替人提匾额(或对联),宣纸铺在木板上。王书圣奋笔疾书后离场。大家揭开宣纸,发现宣纸没破,下面垫的木板意境深入刻下字迹了,于是大家惊呼夸赞“入木三分”。

辨析:且不说是先写书法再由能工巧匠刻石或刻匾。故事里王羲之的这手功夫恐怕只有在扯得不能再扯的武侠电视剧里能见,真正地球人一般做不到。

此故事使我想起了外国某歌手据说在皇宫发了声海豚音,把吊灯和玻璃都震碎了。要真这样,声音就能杀人了。

 

2、传说齐白石先生画画,伺候画画的人悄悄把几层宣纸垫到老先生画纸下不让老先生发现。老先生画完。旁边的人把底下纸撤出来,发现笔迹渗透纸好几层,是谓“力透纸背”。

辨析:宣纸洇水了。

 

3、传说,据说真有,练书法,手腕拴上绳,绳上吊块砖,说练腕力。

辨析:不知能否有人现身说法。个人认为这样除了把膀子手腕勒疼外对书法米有什么进益。

 

以上三个小故事无非为了形容书画家笔力劲健。确实,书法绘画用笔是要讲究力度的,这也是画面精气神的体现,是画家个人生命力的传导。然而书画上的“笔力”其实是视觉上的“力”,也就是视觉上高下相倾造成的“势”产生的“力”,笔道的“厚重”,也就是用笔圆润产生的视觉饱满感。就如工笔画的染色,薄中积厚,这种“厚”真不是颜色用多少,而是视觉感觉的饱满。它不是指物理上的力气,否则练举重拳击的都能画出好画写好书法了。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是古人的一种形容,画论书论最喜欢用形容词,这是“通感”,但真实的情况“力透纸背”在生宣纸人人都可做到,“入木三分”用毛笔谁也做不来。

 

4、传说唐伯虎拜师学艺有小成,就飘飘然起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竟狂妄的提出和老师比赛。老师答应了,但要求用毛巾把画盖上,比赛时再揭开。比赛当日,唐伯虎把毛巾揭开,画的是一朵娇艳牡丹,竟引来蜜蜂和蝴蝶,唐无比骄傲,伸手摘老师画上盖的毛巾——惊呆了,原来老师画的就是条毛巾。感悟到自己的画只能骗虫子,而老师的画竟能骗人,于是乎谦虚起来好好用功终成大家。

辨析:我不知道昆虫是不是靠眼睛找花采蜜,即使真这样,招蜂引蝶,郎世宁的画或许可以,唐伯虎的画不行,他老师周臣的画也不行。毛巾骗过人眼,西方照相写实主义油画和照片恐怕都做不到。中国画的“真”是中国哲学范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万物本源的“道”,中国书画家千百年孜孜以求的,但他和肉眼所谓的“真实”不是一回事。

 

5、上个世纪荣宝斋裱齐白石的画两盆万年青,晾干时是倒挂在墙上的。一个老外进来说画得真好非常喜欢,赞叹不已。这是咱们中国人当笑话传的,说老外连正倒都不懂,画的什么都不知道,哪懂好坏。

辨析:这是我这几个故事中唯一靠谱的。我认为老外真懂,他看艺术不是具体的什么物象,而是画面形象的布局、穿插、经营、分步,甚至是笔墨产生的视觉艺术美感,他看出了齐白石画中的抽象美。艺术的价值也不在于画的是什么、像不像,而是艺术的用心。齐白石画得好不在于画的是万年青还是牡丹,而在于是齐白石画的。

罗嗦很多,继续发送美女.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