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读刘晓林先生“论当代艺术”有感

已有 1597 次阅读  2011-12-07 23:58   标签class  艺术  separate  medium  normal 
     到雅昌后,见到刘晓林先生,读其文,甚悦。无形中也夹带一些感激、感慨之情。对雅昌在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更是感激欣喜。
     今读晓林先生“论当代艺术”有几点感想,与大家共同分享:
         晓林先生在《色戒·张爱玲·思索(5)》中提到张爱玲感慨爱情的一句话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我认为这句话像极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架上绘画与中国大众之间的对话”,生存共同体与文化隔阂之间的无奈。(所谓商家、藏家,不分其国籍、意图,无论真懂假懂,都实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弄潮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都是被动的。这个问题先不谈。)
       晓林先生在《而今几人游于艺》中所说“艺术很重要,生活比艺术更重要”,我认为这句话很是语重心长,也很具有讽刺意味的,也很值得深思的。—— 生活本来就包括了物质和精神,艺术本就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画家的思想还是画作本身)。就像拿自己的局部和自己的整体比较一样(说“心脏很重要,整个人体比心脏更重要”只因为心脏没了时整个人体还能颤抖几下吗?还不罢休,说拿天平称量,“一边放心脏一边放没有心脏的整个身体”,或是不称心脏,称大腿、肺、胃都可以。荒诞至极)。那么晓林先生何出此言?因为这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状况。相信晓林先生也充满心痛、无奈与惋惜,只尽其言而警示之。----道非常道,一变千变。不能放大化的悲观现在,也不能盲目的期待未来,更不能无知的忘却从前。历史每时每刻都在前进、改变,任何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都有它独特的事件,都展现它独特的姿态。些许的对错不能判断时代,人无完人,不完美的人无尽头的铸成着历史。回头看50年前,有它的好有它的坏;回头看100年前,更是不堪;那么看现在,怎能没有安慰感。但现在可不比原始社会,那时人们吃饱了围成团儿抵御野兽。现在人们吃饱了要围城团儿抵御自己,才能生存。(哪怕不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什么呢?为什么“吃饱了要围成团抵御自己才能生存”呢?“一念成佛”不可怕,“一念成魔”有时候难说。“过渡”不可怕,“过度”很难说。抵御什么呢?抵御自己的无度与过度,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一只手软了两只手都受伤。国家是这样,个体也是这样。关键不在于“艺与生活谁重要”,而是“物质与精神要在一定的社会基本准则内做一个良性的衡量,控制好度。”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
         我个人没有把“xxx代艺术”称谓看的那么重要,就像人出生时被起的名字或是后来被封的绰号,其实自己就是自己,无论别人怎么叫,自己都不会变成那个名字。
         摇滚之父崔健,说过“这辈子不代言广告”,我认为那是一种纯净与忠诚。但时代的属性不因某个个体的属性而改变。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也是商家的“广告效应”。所有买卖(多数)本质基本相同。众人的欣赏心理、水平和时代的商业性、市场性腾空而出了“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家本身除了杂乱外,也不乏内外两难者。还有,文化精髓要承传,艺术精神的精髓也要承传,然“艺术精神精髓的承传”就出了很大问题(这方面,很多当老师的是知道的)。相信时代的问题(是所有个体和群体共同促成的)因时代产生,也会因时代改变的。
        其实,相应细想:
  • “艺术的最大价值莫过于(1)赏心悦目(2)情操共鸣(3)哲学启迪(4)服务与指导生活(5)艺术本体在本质上的开拓、发展与创新”。就美术分类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分越细越分越多(根据不同的材质、形式。。。。)。工艺类、建筑类、装饰装潢广告、雕塑等等和人们基本的吃穿住用行相关的艺术品种应用广泛。但就架上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而言,则是最独立、最深邃、最高位的站在了思想与境界一边,成为了少数人的活动,无法时刻服务于大众身边(这是我国国民整体审美素质的局限,有些国家是打破了这一局限的)。当艺术家精心之作直接展现于大众面前时,他们面临的是困惑、不解,除了像不像以外,关于好不好就是人云亦云了。然,多数人面对这种不关吃喝的困惑与不解时显现的是无欲深究的懒惰。面对琴当牛,还不如去花钱购物或花时间热衷于娱乐圈各种女性炒作者的胸脯和臀部或是无意义的八卦或是乱片杂剧(在某些国家的国民谈论探讨“这幅画怎么怎么着。。的时候”)。。。某些家长和学校鼓励学生学习绘画的出发点是考学、某些所谓绘画创作出发点是面额。中国艺术家的翻身问题离不开时代的翻身问题。艺术家自身能做的也绝对能做的就是“抱团抵御自己,真诚画画、真诚教学”。我是很喜欢陈丹青先生的某些言论与行为的,他真正在做。

    仅以此篇,共勉。无所谓论、谈。一己之见。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