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活在作品之外 生于作品之中

17已有 6605 次阅读  2012-11-21 03:26
    画家应该活在追求永恒,生在乐于自然。

    伟大的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的一生,一直在学界内外两线作战,在捍卫达尔文的同时,也促使进化论更加精致,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一个虔诚不变的心成为永恒,让一份刻骨铭心耕耘洒向自然。  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学术争论发张到今天,已经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种艺术语言冲刺着艺术市场,从背后的炒作,与市场的流通,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艺术家也被这种现象给诱导、迷惑。当我们还在思考中的时候,就已经被市场定格到一种面貌。于是人的本性,占有、贪欲开始作祟,不断的复制自己,导致了自我的缺失。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刚刚面世,一位观众问他,“能让我看看你的手吗?”米开朗基罗问道:“为什么?”那个人说,“我想看看是怎样一双手,竟然做出这么大的作品,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呢?”米开朗基罗说:“是上帝借了我一双巨手”。其实在我们的世界里艺术家就是上帝的使者,艺术家就是人类灵魂的代言人,失去了底线,就是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作品的价值也就自然会大打折扣,我相信艺术是无价的,当我们贴上标签,明码标价的同时您是否想到我是尽快出手,还是忍痛割爱呢?

    明人顾凝远云:“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本自有别。若圆熟则又能生也。(《画引》)他认为熟有两种:烂熟和圆熟。烂熟之后不能再生,圆熟之后可熟外生,俗语有滚瓜烂熟,盖烂熟是熟过头了,而圆熟则是成熟。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是多变的,求变则生,熟之烂熟为不变,不变则必死。黄宾虹也成做过这样的诠释,“画是熟中求生,而做学问则是生中求熟。”让欲望放在生熟之间应该是艺术家最低底线了。 

    画家也是人,食五谷杂粮,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免不了人情事故。脱离开生活的艺人我相信也不会成家。抛开自己的作品去感受生活,还生活一个自然的我,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尊重生活、尊重自然,让真实的自己融进大自然的血脉,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影子,让影子替你说话。风刮过去只是瞬间,云朵没有永远的凝聚,雷声很响,但只是瞬间。永恒的色彩是在画家的笔下,只有变化才能与大自然相映,只有尊重自己那颗永恒的心才能永载史册。 

    一幅作品的好坏怎么来评价呢,是理论家的夸夸其谈,还是求画者的恭维,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但是鲁迅没有说路还是可以修的,修好了路,人自然就会去走。艺术家不应该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思想开放了,言论自由了,物质也提高了,形形色色满足的商品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被眼前五颜六色的包装给搞糊涂了,张三说李四,李四说李鬼。一时间我们单纯的判断力被各式各样的广告包装和头衔冲昏了头脑。我们开始迷糊的买单,开始看着别人笑,自己也笑。神秘的外衣毒害了我们辛勤的果实。艺术家应该是修路人,要敢于说真话,艺术家正了,这个市场也就正了。路正了,市场自然就会健康的发展。著名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先生一次在看展览时感慨的说道:市场太残酷了,这么青年才俊,这么多好的作品,竟然还不如一些卖行活的。一个年近耄耋之年的学者能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作品是艺术家的灵魂,是艺术家心灵的呼唤,好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传召,是天人合一的创造,是自然的,是唯一的,是值得历史尊重的。我思故我变,吾变我所生。

     当我们由狂热变为安静,由安静变生思考,就可以听到卖完早点补觉的鼾声和忙了一天回家时的疲惫。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是孤傲一掷活在自己微小无知空间,它就像美食家的舌头能包容百味的,也像科学家的思考万变于宗,更像哲学家的辩证从否定中得到真理,从真理中获得重生。生活是作品的基础,作品是内心的呐喊,只有身处绝境的人才会不断重复呐喊“救我、救我、救我……”一个艺术家如果要跟印刷机较劲,那你一定救救他,告诉他,“你没它快”。画家生存靠的是作品,作品要经得起推敲,经受住考验。市场考验你的和写进历史的、永远是你舍不得轻易出手的那张作品。活在作品之外,生于作品之中。守住底线,净化心灵。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加宏杰)    中加 写于大雪堂                     

                                                2012年11月21日晚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