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已有 380 次阅读  2014-04-26 15:50

人的成长法则就是一个矫枉过正的法则,虽然有变化,但都在按照既定的轨迹进行式。认识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如我们在选择对象上,每当我们有了再次选择的机会时,多数都会吸取“前车之鉴”,有些往往极端化。矫枉过正之中的这种否定一切与肯定一切是一种肤浅而感性的论断,缺乏客观实际及理性的分析,但有多少人有机会能“从新来过”?人的一生又有多少次犯这样大的“错”可以矫正?有很多是在悔恨中忍耐,在忍耐中直至无奈,只能告诫下一代,怎么怎么看人,怎么怎么辨别人,但认识与结果总是有“南辕北辙”的现象。

从视觉角度上讲,有错觉,比如说两根同样长的筷子,我们把它摆放成倒T字型,你的视觉就会告诉你横的筷子长,树的筷子要比横的筷子短。如果我们从现象来判断事物和人,都会犯认识上的错误(当然,如果你追求的就是错误的结果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有些是外因没有变而内因其变化,人的感受是要有变化的,只有有了变化,才会有不同的感受给我们,有了感官的刺激我们才有了人生的丰富。如果生活上、情感上、视觉上都是一层不变的,那这个社会就回到了只是为生存而活的境地了。所以,认识的角度和深度都会给我们对某一事物和人带来重新认识的机会,这样我们就会在我们的周围和“陈旧的文物”中发现一些变化从而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以,矫枉过正在我们的认识中不应该是大尺度的,应属于“微调”,如果是认识偏差很大,那就是你的认识的理论本身就有问题了,你要通过多次矫正,认识上才会靠谱,聪明而捷径的做法就是请教“高人”,除非你有这样“周而复始”的矫枉过正时间和条件,或是你就乐于其中。

当我们遇到有人深深地感慨和告诫时,就是他(她)用他(她)的经验或教训得到的结论,也就是他(她)下次再遇到此事就有了前车之鉴而不再会犯同样的错。其实,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包括长辈的)告诫时,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有个寓言故事叫《小马过河》,说的是一匹小马要过一条小河,小松鼠看到了大叫“不能过,会淹死你的。”小马问老牛,老牛说“可以过啊,这河水很浅啊。”

我们在辨别之中去认识世界的,也是在错与对的矫枉过正中感知世界的,当然在这当中错总是多于对,这就成就了我们越挫越勇的顽强,而不是因“错”而沮丧终身。

天天会有错,天天会向上!当我们不再为犯错纠错而烦恼,将错就错,那就是我们学会了在“错”中寻找到生活快乐的乐趣的时候,当然也是我们知天命的时候了。呵呵,祝大家早知天命!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