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重华古城探源

已有 1790 次阅读  2012-02-27 23:35   标签古城  relative  blog 
 
《楚天厚土》——重华古城探源
文•郑志华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许多说不完的话题。写“楚天厚土”、“柴祭部落”等小散文时,我像是站在赤山岛的一个高岗上,环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沅江,这个连接湘西、桃花源大河的出口,就在洞庭湖西南一隅,我出生在这里一个叫青草湖之尾的地方。琼湖水、庆云山伴我度过快乐的童年,后来由于学习和工作,辗转于湘西南雁峰山下衡阳古城、湘西沅陵等地。十年后,又回到故乡,琼湖的水还是那样清澈,庆云山依旧古木参天,不由得令我对这神奇隽秀的湖山咤叹!先人们神话般的传说,还将使后人继续吟咏,感谢这方水土养育了我。
重华村,虞舜古城,你到底蕴藏着多少神奇?自古多少诗人留连这一方山水,把你说成云梦之地。你西倚中国最大的内陆岛赤山,东临壮阔的洞庭,同泰山与东海方位相似极了。从中国的文化意义上,你是从小到大,从时间意义上,你是承先启后。瞻望未来,你将影响到世界,但你永远属于东方。
黄永玉先生说:凭直感,沅江上游的沅陵很可能为东方的金字塔。
中国已经进入历史的快车道,中国文化那么博大,作为一个局部地域的子民,我带着朴实的家乡情愫,热爱着这一方神奇的山水,更热爱着一代代辛勤劳动,为山水增添新的神奇传说的沅江人。
其实,据史料研究,在西汉,沅江市的北部就有一片广袤的地区曾被称为“下隽县”。“隽”是丰厚之意,其寓味深长。
还有,随着2003年7月里耶秦简的发掘和整理,神秘“洞庭郡”的存在不再扑朔迷离。
在中国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洞庭,中原,南方,北方,东周,西秦,巴蜀,楚汉,东海比洞庭大,泰山比赤山高。沅江人要从楚地走出去,从洞庭走出去,要从更高的位置看洞庭,看沅江。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一文中说,“胸襟大了,洞庭湖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余秋雨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学时还说:“诸位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生在中华文化的腹地,我们长沙,我们中原,这是腹地,中华文化的腹地。
二OO一年冬,酝酿了很长一个时期,总想写点什么关于家乡情结的文字,我初步选定了一个题目,朋友、老师都对我说,这是学者的事情,这个题目也太大了。确实如此,做考证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资质,做文章,文字功夫就不会肤浅。其实,当这些文字布满稿纸的时候,我仅凭着一种对沅江朴实的情愫在爬格子,但我认准了一条:这是一方富有诗情画意的湖山,这是多少文人骚客自愿乐此不疲地用诗文常描点睛之笔的水土。历史到底给她留下多少积淀和财富,只有等待考古家的探索和发掘,学者们的整理和研究,向世人公布一个又一个惊天的文化解密。
沅江,你将荡起有力的舟揖,驶向新的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你的美丽,你的传奇将令世人瞩目,因为你有一方楚天之下的厚土,这里曾经是“虞舜故城”。

景星庆云,庭府洞天
随手从书架上取下清代木刻版印《幼学琼林》,翻开首篇,便见得一句这样的话:“王者政教无私,则景星见,王者德合山陵,则庆云生。”从书中加注得知,这话引自《潜夫论》。我怀着好奇心,在网上检索了中国的地名,仅发现三个叫“庆云山”的地方,而又称“景星”的地方只有沅江。
沅江之景星寺,建于庆云山下,唐时被朝廷敕封为佛门圣地。按古之星野推断,唐之前,应该是有“景星”和与之相对应之地名的。《潜夫论》有载:“舜时景星出,庆云生。”明朝嘉靖《常德府志星野祥异》载:“尧时天下和,景星出翼轸。”《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载:“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史载、典籍都说明,翼轸星宿乃楚之地,乃洞庭方圆之里。还有《汉书地理志第八》载:“益阳,湘山在北。”这庆云山、这赤山、这洞庭云梦泽,在地理上位置上是与翼轸相对应的。
陶澍,清代两江总督,安化人。有学者研究发现,民族英雄林则徐受他影响颇深。陶澍游沅江庆云山、景星寺,寻七仙洞遗迹时,有诗句曰:“沅绕其右 / 资流其阳 / 琼湖当前/浩乎汤汤/赤山之险 / 列后辈儿孙/罗立包群岗 / …… / 我问洞庭之山 / 尧二女是在/沅澧之渊 / …… / 又闻药山 / 古有虞帝城 / 灵妃洒泪来双旌 / 庆云景星瞻就意 / 此闻(间)终古留佳名。”(注:据《嘉庆沅江县志》重新断句,“闻”应为“间”)
史料称,有虞氏为管理山泽之姓氏。唐《通典》载:“沅江有重华城,亦谓虞舜故城。”重华属有虞氏,《尚书》载:“舜名重华” 。“王者”、“天子”,当然就是华夏鼻祖大舜了。史料,为沅江大舜文化、楚文化遗存的挖掘、研究,提供了权威而丰富的典籍佐证。
根据大量的史料分析,现今山西舜都蒲坂,为虞舜出生之故里(待专家考证),而现今沅江市辖之“景星”、“庆云”之地,其泗湖山重华、赤山一带,则可能是大舜南巡进入沅湘后,建立的都邑所在。永州九嶷,则为舜涉方湘南驾崩受葬处,是后人祭祀之圣山。
孔子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高尚的德行,铸为民族之魂,是后来儒学之渊源。
大唐盛世,朝廷敕建景星寺于沅江庆云山下,使亘古吉祥的洞天庭府,得景星庆云之名,伴琼湖碧水长流至今。庆云山彭祖、七仙的传说,也屡见于当地民间。沅江的历史文化,蕴涵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景星庆云之地,称为福地洞天是不为过的。作为沅江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福分。                                                                                                    
2002.9.26原载《沅江报》
 
柴祭部落
在虞舜故城的前方左轸,有古寨。站在石城山,柴下州、龙潭沟、帝都、帝庙、帝宅、帝祭坛遗址,均依稀可辨。
在楚国“泗湖”境内,“重华村”(《尚书尧典》载: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称虞舜)这个以舜帝之名命名的古地名,自古一直沿袭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带发掘出大量的相当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历史文物。据湖州研究所老者回忆,1955年修“复垸”时,曾有沉睡在地下四千多年的古城重见天日!在中国的历史上,“虞舜古城”是个谜。找到了虞舜古城遗址,就等于找到了“中华文化腹地”的中心。可喜的是,从大量的史料,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与民间传说,不难看出,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可能被解开。我们将有幸和皇天后土同奋起,重塑美丽的家园。
湘山在,云梦在,虞舜故城在,屈子诗文歌赋在,这方山水就更显神奇。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作为生活在这“博大精深”之中的洞庭人,真为这方山水的神奇感到骄傲。
其实,这个地方除了有虞舜古城、重华县名外,在西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名叫“下隽县”。“隽”字本身就意味深长,它意味着神秘。正如那创造了泰山文化的神秘,一个“泰”字,一个“岱”字,在中国的人文意义上,是象征 “岳父”的。在泰山(岳父)面前,谁能不虔诚仰望呢?而“隽”者,则隽永也,隽秀也。若言“泰”为岳之精,则孰不言“隽”乃川之华耶!想当时之洞庭,乃为“五湖”之首。是则其南岸之地,得一“隽”字,乃天经地义之事。
老人们说过一句地方俗语:“走乔口,才出得湖”(“乔江”,历史上沅江的老地名)。真的吗?未必非经“乔口”不可?确实,中华文化很可能就是从这里经过早期的孕育,走向世界的。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我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文中和在千年岳麓书院讲坛上说过的这些话:“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但洞庭湖没有这般小。洞庭湖是个小小的宇宙。”他还说:“诸位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生长在中华文化的腹地,我们长沙,我们中原,这是腹地,中华文化的腹地……”
穿行于云梦之中,到石城山去,到柴祭州去,到重华村去,到龙潭沟去(以上全为沅江市北部地区自古沿袭至今的老地名),那时,你一定会觉得离太阳好近!你会好想找一个空旷的高地,象先人一样,堆起高高的柴禾,站在石城山上,面对无垠的洞庭,祭拜太阳,那可是神圣而虔诚的祭拜啊!
                                                                                                    2002.3.28原载《沅江报》
 

神奇“下隽县”
说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周以前,三皇五帝只存在似真似幻的传说。有些历史,像是只看到人的背影一样,真实面目如需进一步考证,只能依靠地下文物的发掘和文化发现。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根据地理方位;自西汉以来,沅江北部、南县一带应为下隽县辖地。
《读史方舆记要》言:“下隽县故城在今沅江县东”(重华村一带)。“下隽”,“下”,地下;“隽”,丰厚,神秘,意味深长。汉代的祖先,实际上把一个很大的谜底亮给了子孙们。
到了晋代南梁时期,沅江又名“重华县”。据《尚书》载:“舜名重华”。唐《杜佑通典183卷》载:“沅江梁置重华,隋废之,又名重华城,亦谓虞舜古城”。晋唐的祖先,又一次把谜底更为确切的亮给了他们的子孙。
当今,人们不断寻觅生存真谛,对自然绿色、湿地生态犹为青睐。洞庭湿地如大地的肺叶,不息地吐纳、呼吸,奉献给人类水和氧、空气,成为生命之源。对湿地的生态保护,人们更觉得重要和迫切。至于“下隽”、“重华”这样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特殊词汇,却不甚了了。
也许在洞庭湖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次大的水侵或地沉,致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沉入了洞庭云梦的深深腹地!
                                                                                                                                                                                      
                                                                   

“下隽县”与“虞舜故城”考略
根据沅江现辖地域,参考各个时期典籍,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发掘的大量古文物进行分析,沅江市北部广大地域,早在沅江建制以前,应为下隽县之所在地。
《湖南省志•地理志•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西汉下隽》载:“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后汉书》:“马援军次下隽”,章怀注云:“在沅陵县”,有误。《读史方舆纪要》:“故城在今沅江县东。一说在今通城县西。”
又,《湖南省志•地理志•湖南省历代郡国州县考•南朝•梁•重华》载:“重华分益阳置。今沅江县地,故城在沅江县东。”
笔者认为,“下隽”所辖和故城所在地,以上两条可为权威性依据。其中两点都提到“沅江县东”,即现泗湖山“重华村”这一带,过去为云梦泽之地的地域。而时间上,西汉至南梁相距700多年,“下隽”有史可考,也为700年左右。
从时间、地域、属地上综合分析:
一、“下隽”建制时间为秦代,确有文字可考为西汉,废止于公元502年以前,与“重华”建制不相叠现,(重华建置为公元552年)在时间上为前后启承关系。
二、关于“下隽”故城问题:
“下隽故城”位置,是一个局部概念。“下隽”辖地,是一个不定式概念,涵盖的地域,包括水域及湖水涨落造成的陆地迁移。据前面引考“故城在今沅江县东,通城县西”,笔者想推断“重华县故城”(现沅江泗湖山),在“重华”建置之前,就是“下隽县”县(郡)治所在地。  
汉代至南梁(公元522年)以前,沅江没有单独立县建制的记载,并不能说在以前的历史上,沅江北部的广大地区,没有行政归宿。沅江自西汉以来归宿益阳,应是指洞庭南岸一带丘陵地区,而非北部地区。据考,现辖益阳从三国吴始,一直到隋唐五代,近700年,各个时期都有一部分地方,从无间断地先后隶属南郡、南平郡、巴陵郡、岳州。
现辖益阳过去能够属湖北巴陵的地方,只有沅江北部和南县临近益阳一带水乡之地的梦泽。当时“重华”县分益阳置乃属巴陵郡,说明建治的开始就属巴陵,也能说明这方水土历史上(重华县建置之前,下隽县有史载其间)多为湖北巴陵之域,“下隽县”曾属巴陵;与“重华”县同一地域,但不在同一朝代。
正因为有关“下隽故城”史料中未形成定论,故以上可否反证为“下隽县”故城就在益阳之北,沅江县(市)之东,通城县之西;“下隽县”其建置早药山县、重华县约600—700年;其辖地涵今“重华故城”方圆几百里的湖北崇阳、通城和湖南岳阳、临湘、华容、湘阴、南县、赤山等地;属于广袤的鱼米之乡一部分,乃是无可置疑的。
补记:笔者在写此文时,龙山里耶秦简又有“洞庭郡”考古惊人发现,“下隽”与“洞庭郡”又是什么关系,历史给洞庭,给沅江,给虞舜古城留下太多太多的迷团,真乃“神奇下隽县,神奇洞庭郡”。
2002年7月26日稿  2003年10月原载《南洞庭》杂志第二期
2003年12月收藏于上虞图书馆
 
2011年12月6日上午,在长沙接到舒放老师的电话,说是本月19日召开沅江市第二次文代会,南洞庭杂志社专题的约稿,希本人整理一下原来的“楚天厚土”、“柴祭部落”、神奇“下隽县”、“下隽县与虞舜故城(重华古城)”、“景星庆云”、“庭府洞天”等旧文。
这些旧文,时隔十年,现在看来,既非史,又非学术,更不敢谈及地域人文。纯凭自己读史后怀着的一种对家乡朴实的热爱。对沅江这方水土是中华德政文化发祥之地,大舜文化遗存很多的地方的一种梦幻般的臆断与假想。近年来,这些探索还驱使我沿着河流和山脉行走远方,去贵州凯里、雷山、丹寨、溯源丹江和沩水之氵内的古镇。读一代鸿儒钱穆,知其“一生为故国招魂”之心。其实,用当下的话说,这些都是去寻找我们这个时代,快被遗忘了的文化硬盘。
在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几千年得以传承和延续,除了汉文字本身不同如拼音文字的传承功能和魅力外,最重要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核和儒学思想的伦常。我们这方山水本就是“虞舜故城”,儒学之渊源,德政之发祥之地。
国学大师钱穆曾为传统文化招魂,有人说:对中国儒学的呼唤,是一个被假想和建构出来的故乡的呼唤。故乡,故国,你还回得去吗?时间老人说:不行,一切过去的不再重现。可是也行,我们以思辨创新为舟,溯着象形文字组合的意象长河,能回到褒衣博带的祖先面前。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不会遗失,诗经、楚辞会让我们家园见到兰芷芳汀,见到重华故城的垛墙堞垣。
2011年11月6日于赤岛东民俗美术馆灯下
 

                                                                                                                                  

分享 举报